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近年來,合山市河里鎮馬安村健全治理架構、提升治理水平,多種渠道爭取項目資金,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生態人居環境和產業發展,村民生活幸福感和獲得感節節攀升。
連日來,記者在馬安村貢模屯蹲點采訪,只見村道寬敞、村舍儼然,果樹郁郁蔥蔥,美不勝收。每天,村民趙美蓮都在自家門前晾曬白豆角和一些中草藥。忙完手頭上的事,她就會在村子里散步,一副閑然自得的樣子,然而在多年前,這樣的居住環境是趙美蓮不敢奢望的:“(以前)都是黃泥的,走路褲子都會弄臟,到我們搬過來以后,政府就鋪了路,很方便。我家老大買了小車,車都開到家門口了,你看家家都有新車?!?/span>
貢模屯是瑤族移民新村,2008年,受橋鞏水電站蓄水影響,全村140戶499人從地勢較低的洼地,整體搬遷集中安置到了現在的移民新村。文化小廣場、文藝舞臺、籃球場、運動健身器材、休閑涼亭、路燈、停車場……基礎設施的投入使用,不斷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點亮美麗鄉村。
在蹲點采訪過程中,記者了解到,貢模屯的美麗蛻變只是馬安村變化的一個縮影。乘著鄉村振興的東風,近年來馬安村在產業和文化振興方面大做文章。
2019年,合山市實施河里鎮兩個耕地提質改造(旱改水)項目的實施,馬安村的旱地經過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水利設施改造,曾經靠天吃飯的“望天田”變成了“增收田”。
合山市還引進龍頭企業,打造“河里鎮萬畝旱改水冬種馬鈴薯基地”,今年首批馬鈴薯收獲產值約1440萬元,為馬安村等4個行政村、777戶農戶增加超120萬元的收入。
馬安村黨總支部副書記譚羅言:“黨的二十大報告專門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這幾年我們的人均成收入都達到10000元,相對之前有很大提高。我們接下來的產業發展方向,第一保證糧食穩收,第二大力發展旅游研學項目,讓農民以后生活更好收入更高?!?/p>
此外,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在“數字鄉村”建設的大背景下,馬安村搶抓機遇,率先創建了合山市首個“數字鄉村振興”平臺,不少當地特產也通過網絡銷往各地。
馬安村黨總支部副書記譚羅言:“去年(通過)網上商城,(銷售收入)基本上達到了60000~70000元,二十大描繪的藍圖讓我們充滿接續奮斗的信心?!?/p>
學習大數據知識、應用大數據技術,馬安村越來越多的農戶實現了農產品從傳統的自產自銷到產品訂制、定向銷售的轉變。趙美蓮閑時飼養的家禽也成了平臺上的搶手貨,兜里的“零錢”越攢越多。
每當想到如今的變化,趙美蓮總忍不住唱起自己拿手的山歌:“我唱的歌都是歌頌黨的,共產黨給我們甜蜜的生活,子孫后代要跟黨走,這是我們(當地)瑤族群眾的心里話?!?/p>
(記者:韋黎、劉曉宇 通訊員:廖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