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之路——廣西鄉村調研行
馬山縣古棠村:用民族文化活水澆灌“團結之花”
南寧市馬山縣古寨瑤族鄉古棠村利用當地村民喜聞樂見的“剪刀歌”宣傳國家政策、講述身邊人脫貧致富的故事,在傳承發揚民族傳統文化中,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記者走進馬山縣古寨瑤族鄉古棠村,耳邊傳來當地傳統的剪刀歌。動聽的歌聲講述著瑤鄉新變化:水泥路通往各家各戶,集中供水讓群眾喝上自來水,孩子們享受義務教育……古棠村村民潘曉勤告訴記者,過去單一種植玉米收入微薄,現在村里牛羊雞兔養殖、種花養蜂、種桑養蠶等多品種養殖齊頭并進。她在合作社養了20多頭牛,月平均收入有2000多元,平時還能在家照顧小孩、老人,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現在生活越來越好,下一步我們還要增加很多產業,我們會把我們的好日子放在歌里過?!?/p>
古棠村九分石頭一分土,人均耕地只有0.52畝,曾是國家級深度貧困村。鄉村靠什么凝聚人心實現發展?起源于古棠村的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剪刀山歌”成了凝聚人心的力量源泉。
馬山縣古寨瑤族鄉古棠村黨總支部書記潘曉梅:“從2017年開始,我們村兩委討論,要以文化引領黨員和村民,這幾年把這些山歌繼續傳承下去?!?/p>
如今,古棠村編唱了《唱支山歌給黨聽》《脫貧攻堅瑤鄉精神》《民族團結一家親》等50多首剪刀山歌,還成立了流動夜校,用剪刀歌把群眾凝聚起來,把黨的惠民政策及時傳進群眾的心坎里。
潘曉梅:“我們利用本地的方言來編曲,他們才聽得懂。我有一個安排表,今晚到某某屯明晚又到哪個屯,音樂開出來,老老小小都過來集中?!?/p>
剪刀歌融入黨建文化帶來的是瑤族、壯族群眾心往一處想,共同建設美好家園。目前,古棠村正謀劃進一步挖掘民族文化資源,發展鄉村露營等新業態,讓瑤鄉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古棠村第一書記周理:“現在全力地向鄉村振興邁進,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愿意回到家鄉來創業,來帶領大家致富。我們正在申請特色少數民族村落,相信以后這里會是一個大家都愿意來露營的新的業態經濟?!保ㄓ浾吲睚?通訊員韋紹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