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春運正式拉開序幕。根據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的數據顯示,春運第一天,全國鐵路預計發送旅客400萬人次,同比下降66%。新春佳節對中國人而言,有著極為特殊而重要的意義。春節返鄉不只是游子與家人物理距離的拉近,更是維系一家人感情的重要紐帶與場景。團圓時刻,一家人歡聚,是全體中國人的祈盼。而就在今年春節期間,在當前國內的疫情呈現多地局部暴發、零星散發狀態下,數以億計返鄉、出行人員的回家路上卻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如山西多地對所有河北車輛一律勸返,甘肅要求所有來返人員提供72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河北衡水對外地返衡人員實行14天集中隔離且費用自理等。更有甚者,如河南省周口市鄲城縣縣長董鴻在相關會議上,關于對返鄉人員提出“你只要不聽勸阻,惡意返鄉,先隔離再拘留”的過激言論,引發輿論熱議。
“惡意返鄉”聽著讓人心寒,但事實上,這絕非個案,除了不讓返鄉過年的極端案例,一些地方的政策細則都提高了國務院規定的返鄉核酸檢測要求。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對執行防疫政策明確提出要求,各地既要科學精準落實防疫措施,又要對群眾飽含溫情,解決實際困難,就地過年政策是分級分類的,不能擅自加碼,層層加碼;要堅決防止“簡單化”“一刀切”,不能阻斷人員出行、返鄉。而前文所提到的有悖倡議初衷的怪象,在本質上是“懶政”,因為相較于勞神費力地管控流動人員,層層加碼甚至一禁了之比動態分解要來得輕松,地方政府通過設置種種隱性限制,將防疫成本轉移到流動人員身上、迫使民眾就地過年,轉嫁責任和壓力,是為了自己省心省力而進行的過度防疫。如此加碼,真的提高了當地的防疫效率嗎?其實不然!過度防疫的“副作用”,會從多個方面對社會進步造成次生傷害。
首先從人民群眾幸福指數來說,過年返鄉的大多是在外務工人員,回家過年除了歡慶,更是看望長年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孩子。這種“寧可錯殺不可放過”的防疫方式,既談不上精準,也難以讓民眾信服。如果在外務工人員被無故拒之鄉鎮外,那么在萬家團圓之時,那些在家期盼了一整年的老人孩子又該由誰來陪伴呢?過年變成了“過劫”,不免讓這個春節少了份祥和,在民眾心里留下失落與遺憾。
從經濟發展層面來看,目前我國正處于后疫情時代經濟全面恢復階段,春節長假正是促進消費的大好時機,此時人員的自由流動對當地經濟復蘇不可或缺。但讓返鄉人員承擔所謂集中隔離費用,試圖通過無端地增加返鄉成本,從而阻斷他們的回家路,這“人為阻隔”的背后,當地核酸檢測、酒店隔離是否存在利益驅動,也需要徹查以回應關切。
在大局層面,過度防疫跟嚴格落實中央防疫政策精神不相符,有損政策的權威性和地方政府形象。以人為本,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是國之根基。就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角度而言,過度防疫是社會發展的倒退,它折射出的是基層對上級政策的過度自我發揮,更暴露了地方干部治理能力的不達標。這種做法,不僅增加了一線醫護人員工作壓力,也是對寶貴防疫資源的浪費;在給返鄉人員制造麻煩,增加社會矛盾的同時,讓社會少了該有的溫度。
誠然,當前疫情防控仍在進行,加上臨近春節人員流動大,各地疫情防控工作壓力不小,從嚴管理是必要舉措,但如何做到科學防疫、適度管控、增加防疫工作中的人性化元素,同樣值得探討。筆者認為,治理手段匱乏的地區,可以抄“優等生”作業,將可復制的經驗形成標準化程序,提高防疫治理能力和效果。而不是搞這種“殺伐決斷”的休克療法,暴露自身管理理念僵化、治理能力落后的深層缺陷。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成功案例比比皆是,但仍有部分地區的領導干部打著落實防疫要求、為老百姓健康安全著想的幌子,擅自在返鄉政策上極力設置障礙,增加不必要的基層防疫成本,粗暴地把返鄉群眾“踢”出自己職責范圍。不得不說,這樣的防疫措施已經變了味,讓國家分級分類的防疫政策被架空,在大大降低了防疫效率的同時,也讓有意返鄉人員疲于應對。
抗擊疫情是整個國家作為有機共同體統一協作、對抗病毒的“全國一盤棋”,個別地方擅自“加大藥量”,就可能破壞統一的防疫部署?!皣婪浪朗?,守土有責”彰顯的是生命至上的政策價值和精準防疫的科學措施。我國抗疫工作已經進入第三個年頭,大部分群眾都習慣并且愿意積極配合當地政府以最小社會代價來實現疫情防控的精準施策。在這個即將到來的新春佳節,我們真正應該提高的是地方領導干部的擔當標準,而不是“層層加碼”的防疫標準。各地政府在制定和執行國家防疫政策時,只有依法依規把各項舉措做實、做細,對“懶政式”防疫及時糾偏,才能避免其造成的不良社會影響。當然,引起“層層加碼”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問責泛化,所以我們也應該做到問責的精準、穩慎,讓地方領導干部敢于擔當,敢于落實精準防疫政策。
正如白巖松在《新聞周刊》中所說,“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明確強調,就地過年是一種提倡,而不是硬要求。能否回家過節,是由部長說了算,還是由村長說了算?但愿各地村長能聽懂這些話的含義,而不會擅作主張,讓想回家的人有家難回?!?/p>
作者:李玉元